18日和19日,武汉市约6.7万初中毕业生参加了初三4月调考。此次调考是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大型“演练”,题型、题量、命题要求都和中考保持一致。对考生和老师来说,它起着中考“风向标”的作用,对中考复习和备考有很强的指导性。
本报特约调考试卷的命题人、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教研员(部分人员将参加中考命题)对各科试卷进行分析,并对考生提出复习建议。
语文 课外题考课内知识
此次调考试卷素材广泛,既有书本知识,也涉及社会生活领域,很多题目虽然是课外内容,但考的是课内所学的知识。如“文言文阅读”题用的是课外篇目,考的内容是课内的词法句法等。
试题贴近生活,思考生活。如写作题《父亲》,选考生最熟悉的对象,考生可选的文体很多,可选的立意范围宽,层次多,关键看考生的思考。写作时,不可在题目形式上“纠结”,应多关注写作的本源,即考生思想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。
专家提醒:在将课本知识学好用好的基础上,不妨多读点课外书,阅读视野宽了,领悟力高了,中考得分自然不会低。
数学 命题重学科内综合
与去年中考相比,结构有微调,考查内容不变。选择题由原来12题变为10题;填空题由原来的4题变为6题。基础知识覆盖了“数与代数、方程、不等式、函数、图形的认识、图形与变化、图形与坐标、图形与证明、统计、概率”等内容。试题采用文字、图形、图表等多种方式,考学生“用数学”的能力。
试题有浓浓的生活味,如武大赏樱,学生上网调查,羽毛球比赛等皆能入题。命题时在各知识点交会处,适当设计探究题,体现出“考能力”。如第10、16、23、24、25题就是“圆、函数与方程”,“代数与几何”的综合,体现出“学科内综合”的趋势。
专家提醒:考生要注重基础的学习,更要学会提出问题、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,并适当关注社会热点。
英语 阅读材料增加长度
调考卷传出四大信息:今年中考的整体框架不变,仅在听力测试和阅读理解上有微调;全卷与去年英语卷的难度相当;阅读材料的文章长度(除A篇材料外)明显增加,材料内容反映出一定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,测试考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程度;写作的命题,即以文字信息的表述形式,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基本句型,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内容。
专家提醒:阅读仍是英语卷的重中之重,考生应适当加大阅读训练,学会梳理学过的语言知识,同时要注意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。
物理 关注身边的物理
此次调考“理化合卷”中,物理满分76分,答题时间约70分钟。总体上,试题有两大特点:
1.让考生关注“身边的物理”。试题不以“记知识点”为主,创设一些真实的背景,引导考生关注“身边物理现象”。比如,让学生分析电冰箱和电热水龙头的构造和原理等,小型潜水艇、地铁二号线江汉路站的立体屏幕、武汉欢乐谷的双龙木质过山车等,均融入试题中。
2.重视科学探究。从物理现象分析的过程与方法入手,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“理解能力”。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、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、电阻上的电流与电阻大小的关系,测量小球下落的平均速度等。
化学 8个必做实验考了5个
化学满分54分,答题时间约50分钟。其中,化学核心和主干知识有47分,占全卷分值的87%。试题有三大特点:
1.“身边的化学物质”考得最多,约占40%,“物质的化学变化”约占34%,“物质构成的奥秘”约占15%,“化学与社会发展”约占11%。实验技能与科学探究融入上述各块内容中考查,约占40%。
2.试题联系生活实际。如天然气、塑料、氢气、加碘盐、灭火等,这些涉及资源、材料、环境、能源的热点问题都进入试题。考生要学会用化学知识,解决现实问题。
3.重视实验。新课标增加了8个学生必做实验,此次考试中涉及到其中的5个,要让考生会选实验仪器,懂得设计实验操作,描绘实验现象,根据现象得出合理结论、说出判断的依据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调考降低了计算题的难度,因为这是新课标的要求,不增加试题的繁琐计算。
思品 扣热点重创新
试题内容涉及“自信自强、竞争与合作、宪法、监督权、隐私权、改革开放、根本政治制度、创新精神、科学发展观、可持续发展战略、共同富裕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”等学科主干知识。
同时,试卷紧扣社会热点,如武汉步入“地铁时代”、“网络反腐”、央视“3·15晚会”、感动中国人物、“上天”“入海”新科技成就、武汉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、“中国梦”等社会热点,均进入试题。
另外,试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、去表达,以体现考生的创新能力。如33题让考生围绕主题设计公益节目——《开学第一课》。34题让你选关键词(奋斗、坚持、担当、创造、挑战、专注),阐述考生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“中国梦”。
历史 重视学科特点
试题重视历史的“学科特点”,如22题突出历史比较,19题、21题等强调中外联系,所有试题都强调历史材料的阅读。题目侧重考查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,如18题、20题等都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。值得注意的是,今后的历史复习要重视单元整理(如31题),以及专题整合(如32题)。
一些考生问:为何要重视“学科特点”?客观题为何由“三选一”改为“四选一”?专家解释说,这些都是《历史》课取代《历史与社会》课后的正常调整。